目前遼寧刺參的養殖方式主要有室內工廠化養殖、潮上帶筑堤提水養殖、潮間帶沉箱養殖、圍網養殖、池塘養殖、筏式籠養、多品種混養等。其中以池塘養殖和箱式養殖為主。
發病月份為3、4、5、6、7、10月,主要病害是弧菌病和腐皮病,其中10月份發病率最高。
下面我們向大家列舉部分常見的海參疾?。?br />
1 、生物病原
1.1細菌
腐皮綜合癥
病因:以細菌感染為主,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蟲的繼發感染。
癥狀:初期感染的病參多有搖頭現象,口部出現局部性感染,表現為觸手黑濁,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,口部腫脹、不能收縮與閉合,繼而大部分海參會出現排臟現象;中期感染的刺參身體收縮、僵直,體色變暗,但肉刺變白、禿鈍,口腹部先出現小面積潰瘍,形成小的藍白色斑點;感染末期病參的病灶擴大、潰瘍處增多,表皮大面積腐爛,最后導致海參死亡,溶化為鼻涕狀的膠體。
刺參腐皮綜合癥:表皮嚴重腐爛
流行情況:該癥也稱“皮膚潰爛病”,“化皮病”,是當前養殖刺參最常見的疾病,危害最為嚴重。該病多發生在每年的1~4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期,3~4月份是發病高峰期。此病的感染率很高,一旦發病很快就會蔓延全池,死亡率高達90%以上,屬急性死亡。越冬保苗期幼參和養成期海參均可被感染發病,但幼參的感染率、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參。
1.2 霉菌
病因:此病是由于過多有機物或大型藻類死亡沉積,致使大量霉菌生長,然后由霉菌感染海參而導致疾病發生。
外觀病癥:參體水腫或發生腐爛。發生水腫的個體通體鼓脹,皮膚薄而透明,色素減退,觸摸參體有柔軟的感覺。表皮發生腐爛的個體棘刺尖處先發白,然后以棘刺為中心開始潰爛,嚴重時棘刺爛掉呈為白斑,繼而感染面積擴大,表皮潰爛脫落,露出深層皮下組織而呈現藍白色。
流行情況:每年的4~8月份為霉菌的高發期,幼參和成參都會患病,目前尚未發現霉菌病導致海參大批死亡的病例。
1.3 纖毛蟲
盾纖毛蟲
外觀病癥:在顯微鏡下可見纖毛蟲攻擊活力弱的稚參參體,造成創口后侵入組織內部,在海參體內大量繁殖,致使海參幼體解體死亡。
流行情況:水溫在20℃左右,幼體附板后的2~3d暴發,感染率高,傳染快,短時間內可造成稚參的大規模死亡。
后口蟲
外觀病癥:患病個體外觀正常,嚴重者多有排臟反應,排臟后喪失攝食能力,參體消瘦,活力減弱,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繼發性感染。
病理改變 該纖毛蟲專性寄生于海參呼吸樹,在呼吸樹囊膜內外均有大量蟲體寄生。寄生蟲的頭部能鉆入呼吸樹組織內,造成組織損傷和潰爛,并導致海參排臟。
流行情況:該病在每年的秋冬季節發生率較高,但患病海參的死亡率通常較低。目前僅在幼參和成參期發現此病。
扁形動物病
病因:扁蟲感染所致。扁蟲感染?般與細菌感染同時存在,而且扁蟲多在細菌感染后的病參體上存在,加劇海參的病情,加速海參的死亡。因此,初步斷定扁蟲也是“刺參腐皮綜合癥”的致病原之一,屬繼發性感染。扁蟲細長,呈線狀,長度不等,形體具有多態性。
癥狀:發病癥狀與“剌參腐皮綜合癥”的癥狀類似。病參腹部和背部多有潰爛斑塊,嚴重的甚至整塊組織爛掉,露出深層組織。大量的扁蟲寄生在皮下組織內,造成組織潰爛和損傷。越冬感染的幼體附著力下降易從附著基滑落池底。經解剖后發現患病個體多數已經排臟,喪失攝食能力。
流行情況:此病在每年的l~3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期(8℃以下)是發病高峰,越冬幼參培育期和成參養殖期均有發現,可導致較高的死亡率。當水溫上升到l4℃以上時,病情減輕或消失。
2、 非病原生物因素
2.1通氣量過大
外觀病癥:幼體體內吞有氣泡,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,最終也可導致幼體死亡。
流行情況:多在耳狀幼體培育期出現,死亡率較低。
2.2氨氮、亞硝酸鹽中毒
外觀病癥:輕者海參不落池底,生長速度緩慢,導致海參腫嘴、吐腸、化皮等疾病,重者會使海參血液中的亞鐵血紅蛋白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,從而抑制血液的載氧能力,使海參呼吸困難,甚至中毒、窒息而死亡。
海參?。耗[嘴病
流行情況:多年來未改造清淤的養參池,定期使用消毒藥劑使有益菌被殺滅,造成氧氣供應不足導致硝化過程受阻的養參池,以及高溫季節易發生。
2.3鹽度降低幅度過大
外觀病癥:參體收縮發黑,嚴重時吐臟、化爛、死亡。
流行情況:夏季雨量大并且集中時易發生。
海參?。夯げ?br />
2.4幼體培育密度過大
外觀病癥:生長緩慢、大小不整齊、畸形,幼體胃壁增厚、粗糙,胃的周邊界限變得模糊不清,繼而萎縮變小、變形,嚴重時整個胃壁發生糜爛,最終可導致幼體死亡?;疾∮左w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,發育遲緩、形態大小不齊,從耳狀幼體到樽形幼體變態率低。
病因特征:餌料品質不佳或品種單一, 單胞藻餌料老化、沉淀變質或單獨投喂金藻類、扁藻等。
流行情況:多在大耳狀幼體后期發生,每年6~7月高溫期和幼體培育密度大時更容易發病。該病發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勢。其死亡率可高達90%。
海參耳狀幼體爛邊病
2.5水體分層
病因特征:養殖池水體上、下層溫度或鹽度差異較大,導致不能相互交換、流動。水體分層可同時造成溶解氧的分層,上層溶氧高的水體不能到達池底。
外觀病癥:刺參生活于底層“死水”中導致缺氧、生病、死亡。
流行情況:春季由于氣溫升溫較快,帶動養殖池塘上層水體水溫上升,水溫較高的上層水難以與水溫較低的下層水形成對流交換,造成水體分層;夏季暴雨也可導致養殖池塘上、下層水體因鹽度的巨大差異不能形成對流而造成水體分層。
2.6底質腐敗
“僵尸”病是養殖戶對該病癥的俗稱。
癥因特征:藻類或海水植物死亡后腐敗導致池塘壞底質惡化。
外觀病癥:開始身體僵直不動,并漸呈灰白色,最后體壁壞死、呈鈣化狀的白色。
流行情況:全年均可發生。藻類或還棉花大量死亡可導致此情況(使用藥品殺藻或海水植物)。
2.7排臟
常伴隨上述某些病癥發生排臟現象,有時也可因水溫、水質、水流等環境條件劇烈變化而引起排臟,俗稱“吐腸”。在環境不良時,排臟參苗常因抗病力下降而被有害病原感染致病。
海參?。和履c病
2.8搖頭病
體后部附著不動,前部頻繁扭曲、搖動,攝食不旺盛。水質條件差(譬如溶氧低、有害物質超標等)常引發此病。另外,潰爛病發作前期常伴隨搖頭癥狀?!?br />
2.9水母滋生
在大量死亡時會釋放毒素 引起海參中毒
刺參腐皮綜合癥:圍口膜松弛,口部腫大,不能閉合